查看原文
其他

我的民建情⑤/向哲:从“他们”到“我们”

宜昌民建 2023-09-20





开栏语:民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,我们的成长亦为民建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。在这样相辅相成的过程中,浓郁的民建情结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内心。


为了弘扬民建的优良传统,不断深化学习实践活动,我们特开设“我的民建情”专栏,一起分享会员们的“民建故事”,倾听他们入会以来关注民建、热爱民建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心路历程,以求不断夯实会员思想政治基础,从内心深处激发时代共鸣,让我们民建会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。







对于初入民建不到一年的“小萌新”来说,“民建情”这三个字显得份量有些重。不知从何说起,但又觉得该记录些什么。


初识民建,“他们”在我印象中是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。作为一名猇亭的普通政协工作者,只是在各种履职活动、大会发言中旁观了民建人民建事。有意思的是,你可能平时感受不到民建这样一群特别的人,但协商议政时,他们却总是掷地有声:“部分人行通道出入口没有缘石坡道障碍设施,残障人士代步车、老年人轮椅通行很不方便,要分类施策逐步改造到位!”“长寿湖水库水土淤积,水库有效库容减小,管网使用年限过久,供水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,要加快供水管网改造,解决居民饮水安全问题!”“土地资源紧缺、土地利用效率不高,要优化布局、差别化供地、探索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、创新用地方式!”……身边的“他们”既关注民生“小事”,也助力发展要事,该“出手”时绝不手软。

初入民建,记不住“他们”人名儿,却记住了他们的故事。去年11月底,我正式加入了民建猇亭基层委员会。12月份,恰逢换届选举,一时间认识那么多人,懵懵懂懂的我实在记不清人名儿,只是些许记得了一些,尤其是抗疫期间的故事:有人第一时间火速奔赴一线,有人除夕夜、大年初一从东北辗转多次回猇加入紧急战斗,有人多次为福利院老人、残障人士送去生鲜物资、速冻方便食品,有人30多天没回家连续奋战……暗夜虽冷,但“他们”的点点星火却温暖着身边的行路人。


与民建同行,这次是“我们”。前几日,参加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,会后跟随几位前辈去探访、帮扶一名小女孩儿。我坐在艳春姐的车上,艳春姐是一个“老民建”了,听起她讲起小姑娘这几年的故事,从娃娃的鞋现在长到多大尺码了,到成绩如何、数学学得怎么样……我欣喜于小姑娘虽然没有成长在父母怀内,却还好有另外一份关爱。到了小姑娘家,奶奶非常热情,连忙给我们泡茶、搬座椅,全然没有生疏感。大家于是也没太客套,在小屋后院围坐在一起,给小姑娘试新鞋,聊起学习,互相打趣。离开之后,我们在连片的荷花池边散步,聊起什么是帮扶。或许,对于以经济界会员居多的民建来说,捐钱并不是什么难事儿。但正如一位“老民建”所说,我们要做的帮扶,在物质之外,更应该是心灵上的关心关爱,给予力量,也埋下种子。正值傍晚,夜色慢慢拢上来,又有晚风吹拂,我和大家一起走着,听他们聊着,竟觉得此情此景有些温柔。


“他们”到“我们”,我从一个旁观者转换为了一个参与者。但这种转换好像还远远不够。回想起入会以来的这段时间,平日因为工作、生活上比较忙,加上性格实在有些佛系、懒散,大多时间还是“躺平”处之,学习思考不够、主动谋划不足、发挥价值不多,属实愧疚。我时常迷惘,人生一世走一遭,究竟何为?从旁观民建人,到成为民建人,或许给了我一种答案:意义本不是追问而来,而得于践行。路不正在脚下吗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